🇹🇼
🇹🇼

2021.03.16

同人作品的同人活動?!?本站採訪組對 第七屆博麗神社秋季例大祭進行了採訪!!

 

 

 

過節了!過節了!

 

最近人們對防止新冠病毒蔓延采取外出自肅的緊張感趨緩,並開始逐漸適應「與病毒同行」的生活模式,進入了日常防疫的階段。各種同人活動也開始在確保社交距離的前提下逐漸復蘇。

 

這一次,小編潛入第七屆博麗神社秋季例大祭去一探究竟。這次大祭會場是在這裡!

 

同人活動的聖地!!

 

也許不用我說大家也都早已知曉,會場就在東京國際展示場。

 

 

 

同人作品的同人祭到底是什麽呢!?

首先,讓小編為大家簡單介紹什麽是博麗神社秋季例大祭。

 

官網的說法是,博麗神社秋季例大祭(以下簡稱例大祭)是「由博麗神社社務管理所運營的同人誌即賣會」。也許不明真相的人對此會覺得很不可思議:「什麽?神社舉辦同人活動?爲什麽呢?」

 

事實上博麗神社本身,是一個叫做「上海愛麗絲幻樂團」的同人社團製作的同人誌「東方Project」裡出現的一個設施。也就是說所謂的例大祭其實是「東方系列作品的專題展(ONLY展)」。

 

說起「東方Project」,在同人圈可謂是眾所周知的超有名作品系列。同人作品的二創同人活動……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「搞不懂你在說什麽」,但事實確實如此!

 

 

 

以記者身份潛入活動會場

說做就做,小編做好傳媒採訪登記後進入了活動現場。與我們同行的是在Cosplayer Of The Year2020 中獲得冠軍的HIKARU。我們曾做過他的專訪。大家可以訪問下面網址找到那篇專訪文。

 

正在做採訪登記的我們。非常感謝活動主辦方工作人員的親切有禮的接待!

 

由於活動還沒有正式開始,大家都在忙著布置攤位。這時,會場裡的一個角落吸引了我們的目光。痛車角!( Itasha)。(痛車是指在車身外觀將ACG作品人物的圖案以彩繪或貼紙黏貼等方式裝飾上去的車輛。)

 

 

每輛車都被裝飾得非常漂亮。連車牌號碼也都很講究。比如「8901」(讀作「Hakurei」)或者一看就會讓人聯想起某部作品的數字。

 

自製的車牌號碼好讚!

 

不過作為痛車小白的小編很想知道:「這些車平時真的會開上街嗎?」耿直的我馬上詢問了一位車主。

 

車主說:「平時當然也會開的。因為這些圖樣是為了配車的顏色專門選的。」這些車主中還有人曾在翻譯軟件的幫助下,專門請一位中國插畫家繪製插畫。為了得到喜歡的圖案,不惜請國外的畫師幫忙繪製,也是非常讓人敬佩了。這些車主中還有痛車資歷十年的達人。據說僅僅是車體一側上用的貼紙花費高達六位數(日元)。

 

我們DoujinWorld的採訪專輯中曾採訪過很多領域的同人活動家。聽到痛車車主們的介紹之後,小編不禁暗下決心,近期一定要做一期痛車車主專題。

 

 

 

 

逛攤位

就在這時,會場廣播宣布活動正式開幕。一般參加者們開始湧進會場。不過仍看得出,大家在新冠疫情下,雖然内心激動,但行動上還是非常克制有序。也許保持這種自覺,正是同人文化向前發展所需要的。

 

正在逛攤位時,我們偶然看到這樣一則留言板。看得出這位攤主的防疫意識之高。

 

還有些攤主為參加者準備了一次性塑膠手套。

 

販售純手工製作角色帽子的攤位。細節非常精美。

 

將作品元素完美融入其中的手機外殼。

 

其中還有從東方Project初期就參加活動的攤主。用和紙製成的手工扇子非常精美,值得擁有。

 

還有販售可媲美專業水平的手工製作服裝的攤位!!

 

逛攤位的過程中,小編聽到很多攤主「希望幫忙宣傳到海外」的聲音。所以接下來的就放心交給我們吧!

 

將卡片曡在一起陳列,讓這些卡片看起來很立體。細節十分到位……

 

這些純手工製作的手伴玩偶中也顯示出「技術大國」日本的精湛技藝。

 

從文字開始自製的護身符。站在這裡就感覺病毒會自己退散。

 

不少Cosplay販售員戴著透明口罩。看不到對方的臉,的確會感到很遺憾。

 

Cosplay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。感覺這樣才有真正的同人活動的感覺,小編有種回到家的感覺。

 

根據作品販售御朱印(參拜證明)。據說寫這些御朱印的是曾經當過神職巫女的女孩子。

 

這次活動雖然沒有專門設置Cosplay區,但是小編在會場還是見到很多Cosplayer。

 

在會場內Cosplay,需要事先向舉辦方提交申請。而且必須下載厚生勞動省提供的APP「COCOA」。防疫措施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的!

 

插畫比賽的參賽作品。

 

 

祝願同人文化蓬勃發展

在日本,同人活動在每位參加者都自覺保持社交距離,實施測體溫和除菌等防疫措施的前提下正在逐漸復蘇。世界範圍內新冠疫情的形勢嚴峻仍不可鬆懈。但我們希望同人文化的發展不會因此而衰退,跨越新冠病毒疫情,得到進一步的發展。

 

 

※本期文章所用所有相片在採訪期間均已得到使用許可。

 

 




Writer

Sato Shiro

Translator

Kinka

Related Posts